1)第1199章 爷爷事定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富田雅孝带来的是一件釉里红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的器型特征用四个词能概括: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基于隋唐时期的净水瓶改进而来,相比净水瓶,体形修长,更细腻圆润。

  李承手中这件釉里红玉壶春瓶,色略深红偏棕,不算很正,偶有白点夹青灰。

  这是铜作为着色剂烧制时经常会发生的问题,很难解决。即便以今天的技术,印第安陶瓷工坊想要烧制全红釉色,成功率也不到四成。

  釉表有极细微橘皮纹,肥润致密,圈足部位有浆胎的现象,这是烧制时火力不足所制。

  胎土为麻仓土,略显粗松,这也是洪武釉里红早期的特征。

  别看这件玉壶春瓶似乎处处都是毛病,可它的价值并不低,体现在两点:其一,单色釉里红瓷器相对比较少,要比已经发现的,带莲花纹饰或者龙纹的釉里红器件少很多其二,这是一件洪武釉里红发展历程中早期的一件瓷器,所以毛病显得有些多,但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李承拿在手中内外看了看,又递给马崇峰,“洪武釉里红早期品,东西不错,就留在店里吧。”

  双方确认交换物品之后,大岛由纪子和马崇峰出门,他俩去商讨谁该补谁钱去了。

  枡野俊明则留下来,李承趁机向他请教不少东洋陶瓷器问题。

  李承的态度很谦逊,让枡野俊明很舒坦,倒也没有藏私,对东洋的土器、陶器、炻器、瓷器发展历程,深入浅出的阐述一遍。

  李承原本就对东洋陶瓷器有所了解,富田雅孝也不是弱者,三人聊得挺嗨。

  熟悉之后,李承才了解到,枡野俊明并非富田雅孝的顾问,而是大学教授和寺院住持。这次能来,纯粹是被富田“诱拐”而来,为的就是确定“弘仁二年的纪年款”。

  好在结果没让他失望,能亲眼鉴定东洋最早的陶瓷纪念款,还是很有意义的。

  对于出现“八斤七两”这种非整数量器,枡野俊明认为这很正常。

  因为当时地方上的窑口,是很难做出“十斤”“五斤”这样的标准容积量器。

  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同样的体积,称量的物品不同,就会导致质量上的差别,就像眼前的量盆,它应该是用来称量某一种豆类标准器。

  当时的标准量器,是依照东洋最为主流的农产品“黍米”的质量及容量来制作的,律令所不可能根据豆类的质量和密度单独制定一套量器,因而在做过对比测试之后,在某些用来称量豆类的量器底部,标上它用来称量豆类时的重量。

  至于款识上的“大”,则用来表示八斤七两后面无法计量的单位,通常意义是“满平口量盆的小豆,重量要八斤七两稍微重那么一丢丢”。

  顺便提一句,东洋人的“斤两”系统,完善成熟于孝德天皇的“大化革新”,大约在公元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