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35章 眼镜套装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是一副典型的三折老式玳瑁眼镜。

  正圆宽边镜框,架梁部位隆起镂雕云纹,无鼻翼托,主框为正片玳瑁雕刻,色深沉,蜡状光泽、呈半透明到微透明,黄底色上点缀富丽的褐色斑点。

  框与架之间卡簧为黄黑色,黄铜所制,因保养不善,呈黑色。

  两侧支架为直杆,端部为折拍杆,中间同样为卡簧相连,可以扣在后脑勺上。

  双卡簧设计,可以折三折,古董行称之为“三折玳瑁镜”。

  与一般的三折玳瑁眼相比,它在支架折扣部位又包镶了一个银链扣,两侧支架都有,一根约一尺五长、灰黑色的细银链,可以让佩戴者将其挂在脖子上。

  整副玳瑁眼镜,做工相当精细,年代较为久远,应该是清代中后期的老东西。

  挺有意思的是,这副玳瑁眼镜还有一副鲨鱼皮眼镜盒,形制和匕首刀鞘一样,像一只扁扁的大号荷兰豆。

  眼镜连同镜盒,都被放置在一只红木匣子中,绒布垫衬,看得出主人很爱惜。

  李承蹲下来,向那位带着眼镜的四十来岁中年工程师示意,“我可以拿起它么?”

  那人笑着耸耸肩,“当然可以。不过,这是贵重物品,请小心。”

  拿起这副玳瑁眼镜,李承将其展开,通体完好,有九品相,仅仅在拍杆顶端圆环部位有一丝磕碰裂痕。

  往眼前凑了凑,一阵晕眩,是水晶磨制的老花镜,度数不低。

  眼镜起源考证甚多,但普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眼镜诞生于欧罗巴,后传入丝国。

  欧陆有关眼镜最清晰的记录是1268年,英伦哲学家、科学家、炼金术士罗杰培根在他的大著作一书中记载,他用水晶或玻璃制成用于放大的凸透镜“读书石”。

  事实上,在这一记录之前,威尼斯的能工巧匠,已经可以在凸镜的基础上,研磨出可以调节屈光度以矫正视力的真正眼镜。

  此后几十年,眼镜东渡成功。

  南末末年赵希鹄赵室宗裔,宋元之交收藏家所撰写洞天清录记载:“老人不便细书,用黢谜掩目则明,元人言叆叇音爱戴出西域。”

  眼镜传入西域,最早名为uaina阿拉伯文,后传入丝国,音译为“叆叇”。

  由此也能看出当时研磨眼镜的水平不高叆叇有“云气很厚”的意思。

  此后,眼镜逐渐在丝国推广,并成为有钱人和上层权贵的专享。

  在丝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明人绘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观看杂耍把戏的闹市场面,其中一位老者戴一副眼镜,坐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

  这副夹在鼻梁上的夹鼻镜,是最早出现在丝国绘画中的“眼镜”。

  额,顺便别忘了关注老者背后的招幌金银珠饰店铺,绝对的有钱人!

  到了清朝,受到乾隆皇帝喜好的影响,玳瑁眼镜迅速风行,一举成为丝国眼镜市场的主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