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86章 琳派刺绣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出博山”的记载。

  瓦当是丝国古代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多是很精美的陶制品。这说明当时博山一带已经有较为成熟、工艺精湛的陶窑。

  此后博山窑考古发现也能证明这一点。

  1957年,寨里窑碎陶瓷层挖掘,最早能推断到北齐,是目前已发现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窑址1969年,寨里窑不远的纪恩桥附近,发现魏晋时期的古窑址,并出土相当数量的青灰色陶瓷片1970年,再度有重大考古发现寨里窑的村东头,发现东周时期古窑址,并出土一枚圆形类铜钱状陶器,一面纹饰龙虎,一面为草叶纹,专家组认为这就是西京杂记中所提“瓦当”。

  历史记载与考古发现,一一对应,形成文明证据链,博山窑的数千年历史,变得牢不可破。

  不过,有一说一,博山窑虽然历史久远,但它从没有登上过“贵族舞台”,也就是从没有成为“官窑”或者“指定官窑代烧官窑器的窑口”,始终在民窑系中晃荡。

  博山窑最大的毛病就是瓷胎疏松!

  正因为瓷胎疏松,才有刚才的“嗡嗡”声,而不是景德镇窑口瓷器的脆声,同时,瓷胎疏松带来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容易起裂纹,不够结实。

  再看看釉色,暗沉中偏绿,此为“蟹甲青”,为乾隆朝博山茶叶末釉的特色。

  茶叶末釉起源于唐代黑釉,与博山磁村窑黑釉一脉相承,初似为烧黑釉瓷过火而出现的特殊品种,并非有意烧造。

  明御器厂所产茶叶末釉,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黑褐色斑点,似鳝于鱼皮色,称“鳝鱼黄”。

  清代茶叶末釉制品是博山窑的一大特色,其他窑口也有烧制但数量极少,只有博山窑专烧。传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时期最为多见,并以乾隆时的烧制最为成功。

  清雍正时制品多偏黄,有茶无末,称“鳝鱼皮”乾隆时则茶末兼有,釉色偏绿者居多,俗称“蟹甲青”、“茶叶末”等。也有的挂古铜锈色,具有青铜器的沉着色调,常被用来仿古铜器,称“古铜彩”陶瓷工坊的古铜彩甚是有名。人人看瓷胎、釉色看完,李承心底有谱。

  放下梅瓶时,装作这才看到那件“垫底”的绣布,拿起来用手电筒照照,“哟,你这是老绣布?用来擦瓶子的?这是……有么讲究么?”

  这一招叫做“把别人往沟里带”用一件老东西擦拭这件瓷器,岂不是代表瓷器更贵重?

  牛剑峰瞬间上当,嘿嘿一笑,就这李承这话侃起来,“那当然,这件乾隆茶叶末釉梅瓶,我可是花了许多功夫才寻到的。特意找了件鲁绣搭头遮盖,平时都用它裹瓶子呢。”

  这就纯粹胡说八道了,还扯出鲁绣?李承暗乐,“哟,鲁绣?我瞧瞧。”

  就势将这件折叠起来的绣布摊开,搭在梅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