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88章 王师之惑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跃进在鉴定物品,一样样看得很仔细,刘代江站在旁边学习,他虽然不算聪明但很用心,只有王建华笑嘻嘻的给李承介绍多宝阁中的“宝贝”销售是有提成的。

  可是他不想想,自己是上门卖货的,按照常理推断,也应该知道这种人不是买家呀。

  所以,贾郑廷记忆中的“温暖小店”,在李承的眼中,就是一个老板抠门、伙计笨蛋、完全不懂销售的古玩铺子。

  李承憋着笑意,听他在这掰饬。

  王建华七五年生人,比李承小一点,正是臭美的年纪,说话时很喜欢用小拇指,向外勾一下前额的二分头,可能认为这动作特潇洒吧,殊不知还有个词叫“娘炮”!

  阅古斋的货色,李承熟悉的很。

  人们提到古董古玩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地摊上、古玩店,假货越来越多”。

  其实这句话是典型的外行说法。一件当代仿制品,它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你凭什么说它是假货?它是真实存在的,有艺术价值的,蕴含着匠人的心血的作品,为什么要说它是“假”的?

  譬如,禹县神垕,常被人说成“国内第一钧瓷制假中心”,事实上,每一件当代神垕钧瓷都是一件非常不错的艺术品,它本身不是“假”的。只有当它被有心人利用,以宋代钧瓷进行销售时,我们才能说,这件东西是赝品,是假货。

  也就是说,每一件工艺品,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能判定它是否是“假货”。

  像阅古斋这类古玩店铺,很少会出现销售人员指着某件钧瓷,直接说“我这是宋代钧瓷”,他们往往会以“引导”的方式,譬如说这件瓷器,在哪些地方有着明显的“宋代钧瓷”风格这话没错啊,至于购买者怎么理解,那就不关古玩店的事。

  王建华正在以这种引导的方式,拙劣地向李承推介店中一件很明显是六七十年代生产的歙砚。

  王跃进已经鉴定完毕,听不下去儿子在那“胡说八道”,抬手打断,“行了!这位小哥比你懂行,别在那死眉塌哈眼的没眼力劲。”

  又笑呵呵对李承招招手,“小兄弟,贵姓?过来喝茶,聊聊。”

  “免贵姓李,单字承,承上启下的承。王老师叫我阿承就好。”

  第一次见面,王跃进自然不好占人便宜,呵呵笑道,“李老弟,这些东西不错,照例,我得问问这些东西的来处。”

  这是卖货规矩,其实没鸟用,说真话的不多,店家也只是为了有个借口,以后出问题他可以转移责任,所以王跃进用了“照例”一词。

  李承耸耸肩,“今天早晨去凤凰山大集,收来的东西。我还要去京师,不方便带,所以……”

  这答案,屋内师徒三人都没想到,王跃进诧异,刘代江和王建华直接就愣住。

  凤凰山大集,那是杂货市场啊,能挑出这么多古玩?

  不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