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65章 正经胡说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同开珎的银钱和铜钱,固然珍贵,却远远比不上这件唐瓷御座船带来的震撼!

  富田雅孝、安宅英一,还有大岛由纪子三人,围坐在这件御座船瓷器前,低声快速的交流着。他们不仅讨论价值,更在讨论这件瓷器的风格混杂问题,以及这件瓷器的来历。

  他们三人都算见多识广之辈,在此之前,还从未发现过唐代瓷窑会烧制同时代和国风格瓷器。

  是不是和国先辈所崇拜的盛唐,也在反向学习奈良时代或者平安时代的和国呢?

  这一猜想如果成立,这绝对是一重大发现。

  至于这件瓷器的真伪,三人的肉眼鉴定基本统一,应该是初唐到中唐时代的物件。频谱仪给出的年代为一千两百年历史,正负三十年,也附和这一时间段。

  妥妥的真品,没毛病。

  有关汉唐瓷器的鉴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瓷密度”。说通俗些,就是瓷胎的疏松与密实与否我们通常都会听到专家说,你这瓷胎松的很,民窑的,说的就是瓷密度。

  业内大多数人公认,丝国瓷器起于汉代,到唐代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制瓷工艺,但是并不意味着巅峰,依然有很多不足,最典型的就是汉唐瓷器的瓷密度不如明清时期。

  换而言之,就是汉唐瓷器的瓷坯,很松!

  瓷密度与三个因素有关:瓷土配方、制坯工艺、窑口火温。

  首先说瓷土配方。

  汉唐瓷器的瓷土配方还残存着制陶工艺所带来的影响,对高岭土的应用还处于摸索状态,至少可以说他们对高岭土、钙化土黏土、硅土的搭配,没有找到最优选择。

  这一点,从无数的汉唐瓷器的碎片分析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其次是制坯利坯工艺。

  说是制坯利坯,其实是全面落后,包括筛泥不够细腻,酵泥未充分发酵,熟泥摔打力度不够,拉坯工艺还未全面普及多使用铸模制坯,铸模或者手捏泥坯都存在压不实的现象,利坯工艺只修边不修内壁不敢修得太薄容易变形,因而汉唐瓷器都很厚。

  诸如此类的还有不少……

  所有这一切,最终都体现在瓷坯疏松上,也就是瓷密度不够。

  最后就是窑温。

  汉唐烧制瓷器的窑温,差不多在一千度出头,达不到后世最常规的一千二百度,至于说一千五百度的高温瓷,更是想都别想。

  众所周知,窑温越高,瓷坯的硬化程度越高,温度过低,那是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器物。汉唐瓷器,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可以归类到炻器的范畴。

  就像眼前的这尊御座船瓷器,就是典型的炻器不敢温度过高,这件物品属于典型的手范手工制作的模型,泥坯不结实,温度过高百分百变形。

  这三样一综合,汉唐瓷器的最大特点瓷密度不够,就成为时代共性。

  当然,还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