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57章 欧瓷历史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中原外销瓷,数量最多,品质最好,也是夕羡藏家喜欢收藏的老物件。最标准的特点就是欧范画片,中式纹饰,中原烧制。

  据文献记载,清代早中期外销情形为利通十数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景德镇外销瓷自康熙中期开始兴盛,至乾隆时最盛。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销往英伦的瓷器约40万件乾隆十五年至四十六年17501781年的三十二年间销往瑞典的瓷器达110万件。

  额,也就是说,中式外销瓷的数量非常充沛,品质也不错,是夕羡瓷器收藏中的大项。

  第二类是和国外销瓷。

  和国外销瓷是仅次于中式外销瓷的品种,制作也很精美。

  不过,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的和国外销瓷普遍有个毛病,那就是窑火温度不足,大约只能在一千一百度左右,因此,和国外销瓷的声音嘶哑,光洁度稍差,物理特性远没有达到中式外销瓷品质。

  之所以如此,不仅仅是和国制瓷技术不行,更重要是利益在作怪主导和国外销瓷烧制的,是顺治康熙朝时的东凉国公司由于烧成温度的降低,正品率大幅度提升,成本大大降低。

  第三类外销瓷为东南瓷器其中又以南越青花为主。

  南越外销瓷,兴盛于十八世纪后半段到十九世纪中叶,以英法为首的武装商贸贩子背后控制,其瓷器品质与和国外销瓷差不多。

  由于此时的欧陆烧瓷技术已经和南越差不多,因此南越外销瓷在欧陆不太受欢迎,因此南越外销瓷数量并不多。

  第四类是奥斯曼帝国外销瓷。

  奥斯曼帝国横跨欧亚,早在亚洲元朝末期,君士坦丁堡的匠人就掌握了元青花的烧制技巧,只是君士坦丁堡在维护瓷器烧制秘诀方面,做的不错,将其当成蓝色的金子掌控,因而数量反而不是很多。

  遇到中式和奥斯曼帝国外销瓷,价格合适可以收,这里面利润大着呢,遇到和国和南越外销瓷,有多远躲多远,那玩意再过一百年也算不上好东西。

  至于辨别方法,其实很简单,两招。李承竖起两根手指晃晃,第一招刚才我说了,声音哑、闷的,百分百不能要。另一个就是釉,南越瓷器青花釉色糊,双勾填色模糊不清,也不能要。其实还有其它方法,譬如沙包胎、铁骨、香灰胎之类的瓷胎辨识,也很管用,只是你们现在还不理解,以后上手机会多了,就自然明白。

  那你说的欧式仿中瓷,又有什么说法?

  很明显,洛克就要比拉夫特求知欲更强,更好学。她在消化完李承所说内容后,自动跳章。

  欧式仿中瓷又分为三类。

  好为人师可能是所有人的共性,李承又竖起三根手指,一根根弯曲下来。

  第一,软质瓷仿中式,以竹国鲁昂和圣克卢瓷器为代表,很好辨认,画片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因不含高岭土,质地、手感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不过,和传统彩陶相比,这已经是个巨大的进步,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第二种是欧式硬质瓷仿中瓷,以迈森和利摩日仿中瓷为代表,就是从画片、纹饰、造型上模仿中式瓷器。基本上都带生产瓷器厂款号,即便没有款号,辨认也不难,毕竟东西方美术差别巨大。

  第三种是融块瓷仿中式,以兰国代尔夫特蓝陶为代表……

  没等李承说完,洛克又问道,什么是融块瓷?

  晕!李承头大,和不懂行的人讲解瓷器,真累。

  融块瓷是欧罗巴早期仿造中式瓷器时,由于当地瓷土不能承受高温而发明的一种工艺。

  他们挺聪明的,先把釉配置好后并不涂刷到坯胎表面,而是放置在坩埚内在高温下熔炼成瓷釉,冷却后再加工成粉末,涂刷在坯胎或胎体表面,再入窑烧成,这种产品称之为融块瓷。

  因为釉已经经过高温熔炼,各种物理、外观品质已经具备,再次烧成不再需要高温,使用这种工艺可以使坯胎不再需要高温烧成,解决了坯胎不能承受高温的难题。

  这种工艺可以让陶器一类的产品也能具有瓷器一样的近似外观,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欧罗巴陶瓷的主要产品。

  广义上,融块瓷也是软质瓷的一种,是欧罗巴早期瓷器发展史中的重要版块。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