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09章 简繁之争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范伟嘉掌柜的眼力还是可以的,除了那枚持莲童子玉人,李承没再发现其它失误的地方。

  将店内转了个遍,蒋云英还未回来,也不知忙什么重要事情,李承坐不住了,抬手指指外面摊铺,“范掌柜,蒋小哥,我和老陶出门转转,等蒋老板到了,你们在棚里找我。”

  范伟嘉往前一步,“要不……我陪您四处走走?我人面熟,哪家摊位都得给我一点薄面的。”

  他陪着有好处,摊主肯定拿好货出来,可同样也有坏处,那就是没了捡漏的乐趣。李承迟疑了会,最终还是拒绝了。

  将购买的几件东西用袋子封好,放在厚德堂,李承和陶然带着王志高,重新开始逛市场。

  这会已经下午两点多,正热的时候,市场上人更少,偌大的市场,游荡着三五十名顾客。

  随着国内古董古玩市场的日渐兴盛,像这种大市场,大浪淘沙被无数人淘过无数遍,想捡漏,很难的,同时想要买到好东西,也不容易。

  连走了小十家,都没有收获,不是说没有好东西,而是不合适,要么是镇摊,死活不卖,要么就想要活宰,一口价能吓死个人!

  李承有点后悔,刚才咋不答应让范伟嘉带路呢?

  拐上第二列时,李承再度停下脚步,不是他看到什么好东西,而是因为陶然。

  这是一家旧书报摊位,各种书刊、杂志、电影海报充斥着不足八平米的摊位。

  陶然以前是九十年代杂志的政论版编辑,对这种书刊摊,有着天然的兴趣,率先走上前,手指搭在一列列朝上的书脊,滑过。

  他的神情有点遗憾,这家书摊上的旧书,九成九都是简体。

  侠州是教育,一直秉持的还是剑州路数,也就是繁体。

  最对于简繁之争,很多人认识中有个误区,那就是简化字是建国后国内那帮学者搞的,这个观点绝对错误。

  简化字,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数量不多,大概两三百个常用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当时,人们把这种简化字当成一种书写便利字使用,并逐渐推广开来。

  清末民初,有关汉字的简繁之争,越发的激烈。

  1909年,清末学者、后参与创办中华书局的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呼吁“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字”,也就是大面积推广简化字。

  与之相对的是宗师级学者章太炎,对汉字拼音化和用万国新语来替代汉语的言论反对甚力。

  新文化运动时期,简繁之争,越发激烈,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人都曾主张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这一提议,引发了当时几乎所有知名学者的打讨论,双方打得不可开交。

  1935年,金陵当局,曾推行过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只实施了一年,因为以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老派文人的激烈反对,又通令收回了该字表。

  简繁之争,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