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3章 多体耗散粒子动力学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53章多体耗散粒子动力学

  “听上去似乎……真的可行?”

  “要是能成的话,那我们这飞机可就厉害了啊……”

  “……”

  经过前面这么一番解释之后,梁绍修等人也都抛弃了刚刚将信将疑的态度。

  当然,听懂了,不代表就知道怎么做。

  就像读中学的时候刷题,看答案能看懂是一回事,但下次遇到了能自己做出来是另外一回事。

  大部分普通工程师出身的人并不对数学和物理理论有着很高的精通程度。

  而且从客观现实来讲,就算有真正能够将科学理论和工程实践如臂指使地融合在一起,并做出创新和突破的人,以南郑这个地方的条件也很难留得住。

  倒不是说南郑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如何不好,关键还是科研条件,突出一个要啥啥没有,这谁遭得住啊。

  所以还是需要常浩南搞定前面的模型算法部分,再由182厂的工程师们完成后续工作量较大的测试、分析和参数调整过程。

  “这样,梁总师。”

  讲完自己的基本思路之后,常浩南走上前两步,把铅笔放回桌子上:

  “你帮我找几个电脑制图比较熟练的人,不用太多,四五个就行。咱们先把咱们主翼和水平尾翼的设计给电子化,这样后面才能做相关问题的数值模拟。”

  然而听到这个问题的梁绍修却面露难色:

  “这……我尽量吧,电脑制图这方面,哪怕算上我自己,恐怕也没有几个人算是熟练。”

  “……”

  常浩南一时哑然,不过想想倒也能理解。

  熟练使用电脑,和熟练使用电脑制图,毕竟还是两个概念。

  大如601所,数字化设计组在刚成立的时候也不过凑了二三十个人而已,随着后来林示宽他们做不出成绩,这个数字甚至一点点降低到了常浩南和姚梦娜过去时候的七个。

  整个计算中心都是冷冷清清的。

  直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在歼8C的改进过程中被证明有着巨大的价值之后,才又有一些人重新被派回了林示宽那边,到现在为止也不过回到了一开始的水平而已。

  很多有了些年纪的工程师,他们或许能学会用电脑,但在工程思路方面已经很难做出根本性的转变了。

  而182厂人才断层严重,如今的主力不是太老就是太年轻,在这种技术大变革时代肯定要遇到一些困难的。

  “那就稍微不那么熟练的也行,正好算是学习一些经验,飞行器设计这一行,日后必定要走这条路的。”

  “但人选至少要保证做事认真细致,这种基础工作绝对不能出错,否则后面有可能要整个推倒重来。”

  ……

  182厂虽然技术底子比较薄弱,但在办事效率上还是值得肯定的。

  没用几天功夫,就按照常浩南的要求,从金城大学请来了与他们有着长期合作的林国范教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