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2章 突破高端的阻力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42章突破高端的阻力

  虽然是说要把精力放在材料上面,但常浩南显然不可能再去对接一遍全国的材料研发人员。

  高速轴承这个研究方向属于冷门中的冷门,全国总共也没多少课题组在搞,处在前沿的更是就那么寥寥几个,而且恰好都集中在几所科工委系统的高校下面,凑起来开个会很容易。

  但材料,哪怕是相对不那么热门的金属材料都绝对属于显学(容易水文章),研究人员的数量浩如烟海,甚至一些原本不是材料学领域的学者也会为了多发几篇论文而凑热闹,要是分批给他们开会,常浩南接下来几年时间估计就不用干别的事情了。

  哪怕去抓冶金的工业端,国内的钢厂数量……

  你根本不知道哪个钢厂在哪个细分领域鼓捣出来过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总不能在1997年搞工业大摸底吧。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搞这种狠活,调用的人力物力,以及中间可能涉及到的各种弯弯绕绕足够让全行业乱套乃至停摆。

  而这种时候,就要学会抓关键矛盾了。

  在整个轴承产业链上,国内最集中的部分实际上是轴承本身的生产厂家。

  能够制造出相对比较高端轴承产品的只有哈、洛、瓦三家。

  也就是冰城轴承集团、洛邑轴承集团和复州轴承集团。

  他们都是业内的老牌企业,跟上游的机床、冶金、精密仪器行业,以及下游的诸多制造业,尤其是民用制造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很重要。

  正如前面所说,要想进一步完善他的理论,并且让终端用户也从中受益,需要大量来自工业界的数据积累。

  但这种事情说说容易,办起来却有个大问题。

  眼下,华夏的高端轴承国产化率恨不得直接就是0,如何让用户信任并开始使用国产轴承?

  科工委系统确实可以提供一些助力,但航发火箭这些东西的型号和产能终究有限,面向的使用工况也过于单调。

  比如涡扇发动机的核心轴承实际上也就是5-6组,而且同类型航发之间高度相似,提供不了太多数据。

  相比于花样繁多且市场庞大的民用领域,军工在这方面属于先天短板。

  但民用领域的环境可就要复杂多了。

  NTN、斯凯孚、FAG等国外品牌的高端轴承已经形成了完善且牢固的市场壁垒,无论是从稳定性的角度,还是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用户都不会轻易选择更换供应商。

  这实际上是华夏在很多领域都面临的难题——

  高端用户根本不在乎性价比,只要性能和稳定性,一旦形成使用习惯,除非迫不得已根本不会去换,降价之类的手段完全没用。

  哪怕在前世,如果不是懂王在后面推了一把,华夏的很多产业,尤其是基础产业还真没那么容易发展起来。

  所以眼下这功夫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