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2章 我要上天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看了看不远处满脸期待的徐进,笑着继续补充道:

  “徐工程师说的没错,可以在机翼表面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贴上毛线,再找一架双座飞机在旁边伴飞,这样就能很直观地观察到对应位置的气流情况,等试飞结束之后再跟我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就能得出结论了。”

  而认可这个思路的自然也不只有徐进一个人。

  “分成两个步骤……这个思路倒是跟镐京那边前段时间申报的那个先进成果有点像来着……”

  眼见会议室里已经有人提到了603所的事情,杨奉畑也顺势开口道:

  “实际上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603所刚刚申报的那个成果,主要完成人正是常浩南博士。”

  一石激起千层浪。

  虽然已经有不少人听说了新舟60项目的事情,但因为还没到年底集中进行内部宣传的时候,所以对于一些细节还是不了解的。

  除了杨奉畑等少数领导之外,601所这边此前还没有人知道603所那个成果的第一完成人竟然来自京航大学。

  “竟然是他……”

  “这么年轻就能能挂上第一完成人,确实厉害啊……”

  “……”

  这些干一线的工程师,而且还都是从事保密工作的,要是说谁发了什么什么论文,可能并不会太在意。

  但航空工业总公司,或者国防科工委内评定的先进成果,那绝对是人人眼热的东西。

  能在里面挂上一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而常浩南看上去最多不到二十五岁的样子,竟然已经是第一完成人了。

  等到众人讨论的声音稍稍平静下去,杨奉畑用手中的钢笔轻轻敲了敲桌子:

  “考虑到已经有了兄弟研究所的经验,我认为常浩南同志提出的这个办法应该是可行的,就这么办吧,至于跟飞机上天的人选……”

  “既然是我负责进行计算,那这个上天的活就也让我来吧。”

  在刚刚提出这个计划的时候,常浩南就已经想好了要亲自去做这件事:

  除了责任感之外,还有个不太重要的原因是他确实想体验一下坐战斗机飞行的感觉。

  “现在的条件相比顾老那时候已经好了很多,我可以带一台相机上去,把原型机翼面上的气流型态给拍下来。”

  当年顾永芬在设计歼8B的时候,是带了一部望远镜现场观察,而1996年的时候,有光学变焦能力的相机已经相当普及,完全可以拍照留档,等回到地面之后再慢慢分析。

  杨奉畑又和旁边的两个副总设计师短暂地交流了一会,然后抬起头道:

  “这件事情我们原则上同意,但还得让空军试飞单位的同志们给你做个体检,确定没问题了才能上飞机。”

  常浩南对此自然没什么意见,当年空军招飞体检时,他也只有牙齿咬合不齐这一项不合格的地方而已。

  ……

  原本一次稀松平常的例行进展研讨会,因为常浩南的出现而变得无比充实,足足开了六个小时。

  当验证工作的所有细节都被确定下来的时候,已经是当天接近午夜的时候了。

  “那关于机翼效率测试的情况就先定下来了,会后常博士和姚博士两位,还有数字化设计组尽快拿出流场的模拟结果。至于飞机的问题,我去联络空军的同志,找他们借一架歼教7来。”

  杨奉畑用有些沙哑的声音总结道:

  “至于其它组的同志,先继续进行手头的工作,如果到时候副翼反效问题得到验证,我们再讨论解决的办法。”

  “散会!”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