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47章 侧卫进化论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47章侧卫进化论

  首次飞行测试,一切顺利。

  凯旋的宋尚才自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毕竟,无论设计师在纸面上付出了多大努力,最终在一线承担巨大风险的,还是试飞员们。

  一众涡扇10和歼11WS项目的负责人轮流和他拥抱。

  不过,轮到常浩南的时候,怀里还捧着一束花的宋尚才在例行寒暄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开口道:

  “常总,刚才爬升到16000米之后,实在是很难控住飞机了,平飞还勉强,只要稍微做个动作,机头指向就完全不听使唤……”

  自然是非常好。

  制约涡扇10生产速度的是热端三大部件——涡轮盘、涡轮叶片和燃烧室内壁。

  “这样等个几年,到涡扇10的生产效率提高到足够供货的水平之后,就可以顺利过渡到全面生产新改进型……”

  “另外,就是通过动态调整飞行过程中的燃油使用顺序和分布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飞机重心的有效控制,顺便也在机头部分增加了燃油冷却系统的流量。”

  一直在给常浩南当副手的刘永全用一支笔指了指幕布上面的推力曲线:

  “其实在14000米高度的时候,AL31F的推力数据就开始出现明显下降。”

  就现有条件来说,这基本已经算是最稳妥的生产规划了。

  常浩南此时的心态那是相当之好,毕竟涡扇10所涉及到的并不只是这单独一个项目,而是以点带面的破局关键。

  ……

  不过定量上,在换发之后,歼11这个进气道的表现确实超出了常浩南的预期,以至于在高空、亚音速状态下,涡扇10的推力表现甚至比预期更好。

  一个人,同时负责两个国家重点型号……

  “……”

  这个问题,他也有些头疼。

  这次开口回答的是已经在112厂驻场近两年的姚梦娜:

  “再者说,这次试飞没完成的根本原因是咱们发动机的性能太好,又不是啥丢脸的事,以后你要是有机会写個回忆录什么的,记得把这个事着重描述一下就行。”

  姚梦娜也趁机盯着常浩南瞅了一会,不过也很快就继续了刚才的回答:

  “不过根据黎明那边的生产计划,他们小批量试制的速度大概是每年16-24台发动机,考虑到改方案之后的歼10必须用涡扇10才能推起来,所以能留给我们的配额肯定是不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涡扇10相对AL31F在推力响应层面的优势是速度和高度越大越明显,并且推油门时比收油门时更明显,如果在6000米以下的中低速度段,甚至可能被后者反超,当然,这还需要后面去无人区进行中低空试验之后才能确定。”

  简单的一顿午餐之后,从飞行记录仪里面获取的试飞数据便已经被导入到了电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