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八章:为万世开太平(一更)_大唐第一败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主考官。”

  唐朝的科举制度继承自隋朝,还并不完善。

  当时的考试,不糊名,改卷人可以看到考生的名字。

  因此,这里面暗箱操控的地方很多。

  有很多考生,会在考试之前,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见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喜欢你的诗作,那么成了,这一科,你十有八九会高中。

  所以,当时流行一种说法,功夫在场外。

  比方说,唐朝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近试上张水部》,就是诗人朱庆馀在考进士科之前,写给主考官张籍的行卷诗。

  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否。

  这首诗猛一看上去,是写的一个新婚女子,洞房花烛夜之后醒来,天快亮了。

  丑媳妇马上就要见公婆了,新娘子很紧张,化完妆之后低声问夫婿,我画的眉,合不合潮流?

  但是这首诗真正的意思呢?其实是朱庆馀在问主考官张籍,不知我的诗文,能入您老法眼否?

  然后很妙的是,张籍给朱庆馀一个明确的答案,写了一首回诗《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哎呀,你长得贼拉漂亮,就跟西施是一样一样的,你就不要谦虚和担心了,我看好你哦!

  这两人这一唱一和,成为千古佳话。

  这种在现在看来很羞耻的事情,在当时就是常态。

  我们的诗仙李白,也曾干过这种事情。

  当时他拜访韩荆州,就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其中有两句为: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估计金庸老先生的生平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就是从这两句套过来的。

  中间还有一句: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意思就是,我才思敏捷,你快考考我吧。随便出个题目,我都能洋洋洒洒写一万字而不用思考!

  当时的李白,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青年,当时大概还没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思想。

  当时还是愿意做官,力求上进的。

  只可惜,这位韩荆州并不待见李白,根本就没给李白机会,最终也没成为千古佳话而流传。

  但是当时的风气就是这样,如果李愔愿意为上官仪引荐主考官的话。

  有李愔的身份,再加上上官仪的真才实学,可以让上官仪马上脱颖而出。

  不过,李愔的提议,却是被上官仪给婉拒了。

  上官仪诚恳地说道:“殿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我更愿意凭我的真才实学考中,在下告辞!”

  看着上官仪从容远去的背影,李愔不由摇了摇头。

  根据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官仪这一次应该是考中了的。

  这可是宰相之才啊!

  如果能拉拢在身边就好了。

  可惜,如果自己强要不让他参加科举,留在身边,估计这上官仪也不乐意啊。

  强扭的瓜不甜,也只能随他去了。

  现在李愔真的有些着急,武将还稍微好一些。

  但是有治世之才的文人,能被他所用的,真的太难找了。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