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一十九章:上官仪的疑惑_大唐第一败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动乱。

  而有了粮食之后,这种动乱,就会被大大缓解,削减于无形。

  正因为有着这么多的外部支持,和他们自己的内部积蓄,华夏国的建设,速度才会这么迅速。

  前后只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足以能够跟得上其他国家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

  而华夏国的文化教育,也并没有被快速发展拉下。

  用华夏国皇上的话来说,现在华夏国是两条腿走路。

  而华夏国的文武百官,对于他们的皇上的英明神武,更是有了全新的认知。

  这些文武百官,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都是唐人。

  他们饱读诗书,饱读史书。

  他们十分了解一个朝代的构架和发展。

  但是像华夏国发展这么快,这样的官僚体系和律法,和以前的朝代,似是而非,大相径庭。

  他们完全没有已有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是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

  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的,会多走好多弯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好多事情,都是只有不断的尝试之后,才知道那种办法是正确的,那种办法是错误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皇上慧眼如炬。

  在他们要走弯路的时候,只需要随口提点一下,就能让他们免去尝试,走上正确的道路。

  皇上一个人的见识,能够力压他们文武百官。

  这让他们,对皇上愈加的敬畏如神明。

  而其实李愔自己心里最清楚。

  对那些文武百官来说,他们自然是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但是对李愔来说,他可是有大量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在后世,好多城市的发展,比他们的速度,要更加的迅速和快捷。

  他们的发展之中,也经历了大量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走过无数的弯路。

  而他们走的弯路,现在就都成为李愔的借鉴。

  李愔是站在后世之发展的肩膀上的,见识自然是高的了。

  ……

  到了二月,十五个行政省内,已经各自有五六个市区之中,正在挖坑埋电线杆。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那些东斯拉夫人,都是十分的欣喜。

  他们经常看电影,对华夏城,甚至对于大唐的发展,已经十分熟悉。

  他们自然是知道,开始挖坑埋电线杆,自然是架电线的。

  估计他们很快,就能通上电,就能点上电灯泡了。

  电线架设的速度,十分快捷,前后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便将电线杆全部竖了起来,电线也全部安装上去。

  接下来,就是将电线接入每家每户中了。

  额,因为毕竟因为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科技水平还跟不上。

  这个时代的电机功率,还是有些低的。

  这也导致,发电的代价有些大,用电的成本比较高。

  一度电,需要十文钱。

  这个价格,在后世来说,绝对是十分高昂的价格了。

  不过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