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文版评论摘要_在细雨中呼喊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可能是作者希望与读者建立一些新的关系。然而,这一转变并没有使作者步入新现实主义行列:这样认为的人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余华在行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完全反现实主义特征的坚持。他们尤其忽略的一点在于余华在其作品末尾所要描写的对象不是人类在社会或历史中的地位,甚至也不是他们的心理状态,而是那些通过孤独与命运的坎坷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真实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余华的作品可以避免被那些(只是)为了了解中国的人们当作文献阅读——这些文献书籍通常都没有人阅读。他的作品是通过惊人的事实来重构中国,但是(也是,尤其是)为了通过一种吸引人的方式,将恐惧与激情与世间的生活融合在一起。(法国《文学杂志》2004年3月)

  这是一部阴郁而令人痛苦的小说:女学生挨了一记雪球,又哭又闹;不忠的丈夫在妻子的坟上偷偷哭泣;新娘被公公调戏,大声叫骂;最恐怖的一幕是,儿子看到虚弱不堪的母亲被野狗吃掉,嗷嗷乱叫……与福克纳笔下堕落的美国南部的生活似乎让人觉得存在某种相似性:一个少年强奸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一个男人想把他醉酒掉到粪坑里的父亲的尸体送进当铺抵押……这些无来由的不幸可以看做是黑色幽默,但除此之外,余华的写作还有许多丰富的层面。《在细雨中呼喊》以孙光林的第一人称来叙述,孙光林敏感而孤独,他千方百计试图去理解自己不正常的童年生活。小说是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拼接,里面既有田园牧歌式的片断,也有电影场景式的大段描写(一个少年拿把菜刀,威胁说要杀死作为人质的女朋友);既包含了黯淡的哲学思考(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也像是一部教育小说,叙述了孙光林的成长历程。(美国《时代》周刊2007年11月22日)

  在余华的第一个长篇小说的第一个英文译本中,余华(随后创作了《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描绘了毛泽东时代中国浙江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家庭生活。叙述者孙光林讲述了家庭的内部和外部生活。孙光林是孙家的第二个儿子,曾被送给别人,五年后十二岁时,因收养他的家庭蒙难返回原家。叙述在时间与空间之间飞逝,创作出了孙光林的青春岁月的图景:他家的房子在他返家不久即被烧毁;当地的婚礼呈现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色彩;家庭成员的死亡在命运多舛的家庭组织中导致了机会主义;家庭的忠诚已经不复存在。在记忆的融合中,幻想与现实之间日渐模糊,孙光林观察到,毕竟我们的生活与其说植根于土壤,不如说是植根于时间…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