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57章 瓷刻之争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终于等来琢者放下手中工具,扭动着脖子,伸个懒腰的机会。

  “老板,你的货被人偷了。”戴俊开玩笑的拍拍手。

  那男人倏然一惊,扭身站起来,快速瞅了眼床摊前的几人,主要是核对货品数量,继而拉下口罩防灰尘,又挠挠头,朝李承几人嘿嘿笑笑。

  “老师贵姓?”李承将手中的台屏放下,微笑问道。

  他用的称呼是“老师”而非老板,这让这位戴着瓶底眼镜的琢者,连连摆手,“不敢不敢!”

  “鄙姓程,路程的程。”怕李承分不清,他还用手指虚画几笔。

  “这几件东西怎么卖的?”李承指指几人手中的瓷刻,又指指那件戴国宝的四君子台屏。

  “镇纸八百一对,人物屏一千一只,山水屏一千二,您说的这件台屏……是我家祖师爷的作品,要贵一些,六千。”说到这件台屏,程老师犹豫了一下,还是报出一个靠谱的价格。

  “戴国宝先生是您的祖师爷?你是杨派弟子?”李承立即来了兴趣,追问道。

  “您也知道戴国宝戴老的名号?”李承的回答让中年人很是惊讶,推推眼镜吃惊的打量李承。

  瓷刻是冷门艺术中的冷门,世人很少接触,更很少听说,眼前的年轻人竟然一口指出戴国宝,这不得不让程培初刮目相看,更何况他还提到“杨派”。

  似乎在辨别李承的口音,程培初又疑惑的拱拱手,“难道小兄弟是同门?还是北派哪位前辈的后人?家师杨卫义,在世时从不敢以杨派自居。”

  李承同样拱手还礼,“天下瓷刻出华家。门内和门外又有什么区别,杨老一生精研瓷刻,不是门徒胜似门徒。”

  这句话得解释,行外人听不懂的。

  天下瓷刻出华家,这华家指的是松江府华文、华约三父子。华文是清同治、光绪年间的瓷刻工艺大师,曾在清内务府瓷器作六处担纲瓷刻工匠,清宫留存下来的同治及光绪早年的瓷刻作品,基本上出自于华文之手。

  华文老退回松江府后,其子华约三子承父业,于金陵府开设瓷刻作坊,收门徒二人,分别是戴国宝和张锦山。花开两支,戴国宝出师后开设“铁画轩”,张锦山开设“三林瓷刻”,此二人为南派瓷刻的中间力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尹陈壁在顺天府即今京师地区宣武门外的斜街,承办了一所“农工学堂”,又称“工艺学堂”。学堂里设有各种工艺科,其中就有“镌瓷科”,聘请华约三担任教师,传授瓷刻技艺。华约三尤其善长刻人物,并创造性地将山水花鸟或诗词雕刻在白瓷釉面上。

  后来“工艺学堂”改为“工艺局”,由原来的官商合办转为官办,并入内务府造办处,“镌瓷科”改为“瓷工科”,收有学生二十多人。

  这些学生中有后来成为瓷刻名家的朱友麟和陈智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