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89章 贾家店铺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车停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对面有一条巷子,直通英雄山文化市场。

  尽管已经快到中午时分,可马鞍山路上,行人如织,自行车、摩托车、三轮平板车、小货车、面包车,或拉货,或载人,如同电影院散场一般,从文化市场退潮而出。

  这是英雄山早市散市。

  沿着人潮逆流而上,所见之处,全是占道经营的小摊小贩,从书籍到茶叶,从收音机到马扎子,从顶针到虾米,从袜子到牛仔裤,琳琅满目的物品,令人发指的低廉价格……

  李承带着俩人,“老马识途”的穿行在这片人海中。

  这还是英雄山文化市场的外围,也就是英雄山早市。

  被早市包围的“核”两排超长的铁皮大棚,再加上一侧的老式仓库隔成的简陋店面,整体呈现“三”字形,这才是英雄山文化市场。

  英雄山文化市场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英雄山早市,之所以如此兴盛,与下岗分流有很大关系。泉城老工厂多,十几万人的下岗职工,为了养家糊口,他们的首选就是,拿绳圈地摆摊卖一些日常用品,做点小生意,英雄山这一片,是黄金首选。

  贾郑廷的记忆中,他父母开的那家小店,最多的时候,“招了”八位下岗的远亲近邻来帮忙,每个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等他们上手一两年熟悉后,就自行离开,单做小生意。

  就他们家的小破店,前后衍生出十多家摊位,英雄山市场能不火?

  入目之处,皆是人头伸手能触,都是摊位。进入两千年之后,英雄山市场盖起来仿古式三层店铺,反倒缺少了这种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的氛围。

  难怪十年二十年后,行内人总是以怀念的语气说,英雄山呐,九十年代华东第一文化市场,那才是真正的黄金年代……

  进入英雄山文化市场内部,这里要比外围规矩一些,那些粮油杂货的,全部没有,统一售卖与文化产业有关的,譬如茶、酒、书籍、文房四宝、陶瓷、水晶、玉器、根雕、秦砖汉瓦啥的……

  李承没急着看两边的摊位,而是循着贾郑廷的记忆,先去“他父母”的店铺瞅一眼。

  从东头数,第八十六户,从西头数第四十九户。

  没错,这三百米长的老仓库,一共改造出一百三十多家店铺,全是那种仄仄长长的店铺,如同将一座仓库,用三合板一层层的分割出一百多份。每个店铺的宽度只有一对门的宽度,大约一米三四的样子,深度还不错,足有七八米。

  就这种小长条破旧店铺,还是贾郑廷的父亲贾元根,请市场管理人员吃了两顿饭才“抢”到的,每月的租金三十元。

  在很多买家的思维中,英雄山市场,有店铺的,自然要比大棚内摊位的要高级,大棚摊位又要比露天地摊高级……其实有区别么?呵呵!

  虽然有上午见王师的经历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