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4章 准备复制电子战吊舱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的车型。

  不出意外,带队过来的是跟常浩南二人见过面的郭林。

  “郭工动作很快嘛,我还以为要等上几天呢。”

  三人分别握了握手,然后上车。

  徐洋非常自然地坐在了跟常浩南同一个双排座上。

  “所里面一听我们要请过来的是您两位,二话没说就直接批了条子,生怕有什么事情给耽搁了。”

  郭林示意前面的司机开车:

  “咱们是先休息一下还是怎么说?”

  常浩南转过头看向身边的徐洋,后者只是耸了耸肩表示自己无所谓。

  “那放好行李之后就先去看一下那个吊舱吧,我和徐研究员一路上都很想看看美国人的这个高级玩意到底长什么样子。”

  “没问题。”

  电科14所距离大校场机场只有大概20公里的路程,90年代这会也基本不存在堵车的说法,只用大概半个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

  下车之后,二人在郭林的带领下进入一栋建筑,然后七拐八拐了几次,才终于在一处应该是地下室的地方见到了那具被缴获的吊舱,还有14所的其他工作人员。

  工作地点不是闲聊的地方,因此只是经过了一番简单的寒暄,常浩南和徐洋就换上防静电的实验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们这次的研究对象。

  “我们用这几天的功夫,已经基本完成了对这些碎片的拼接工作,虽然功能肯定已经没办法还原了,但至少整体的样貌跟摔碎之前应该差不太多。”

  郭林跟在二人身后介绍道。

  当看到这个吊舱的一瞬间,常浩南就基本确定自己之前的猜测没有错。

  抛去中间部分的合成孔径雷达天线不谈,这就是一个基于数字射频存储(DRFM)技术的电子干扰装置。

  而旁边的徐洋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找到了要点:

  “这里面没有行波管或者数控移相器,如果你们确定不是在搜索的过程中漏掉了么的话,那这东西应该使用了比较新的全数字式设计。”

  跟常浩南的判断别无二致。

  后者没有自己贸然动手,而是让旁边的工作人员把有些遮挡视线的几块外壳整流罩拿开,露出了其中的真容。

  “不过……这个吊舱的设计好臃肿啊。”

  看到内部全貌的徐洋眉头微蹙,似乎是感到有些不解。

  “当初在山区搜索的时候,我们也觉得非常奇怪,但可以确定至少没有大块的东西遗漏,这个东西应该本来就是设计成了这个样子。”

  郭林在旁边顺势解释道。

  正在围着吊舱残骸绕圈的常浩南也同样感到意外。

  经历过网络时代的他经见过AN/APS-154合成孔径雷达(SAR)吊舱和AN/ALQ-99电子干扰吊舱内部的图片,尽管下半部分基本上是空的,但设备填充率仍然有大概60%左右的水平。

  但眼前的这个东西有至少10米长不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