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12章 两个挂壁的思维碰撞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12章两个挂壁的思维碰撞

  宋闻聪之所以特地提起弓形激波的话题,主要也是担心这个地方的处理会影响到总体项目进度。

  在跟去年常浩南确定下来歼10的后续改进方向之后,十号工程项目组并没有坐等支援,而是很快就开始依托现有的两架原型机展开一些预研工作。

  因为仅靠风洞试验无法完全还原所有实机上出现的现象。

  而歼教9虽然飞行时数不小,但那个型号的超音速能力基本只能用来给学员进行飞行体验,很难发现高速飞行工况下关于DSI进气道的实际问题。。

  况且它还是两侧进气的设计,本身就不太容易受到来流机头预压缩的影响。

  就这样,才发现了这个过去并未关注过的、弓形激波诱导附面层分离增强的问题。

  经常做项目的人都会知道,单纯复杂棘手的部分并不可怕,最麻烦的是做到一半突然出现一个以前从来没考虑过的问题。

  但是眼下没有这个条件,就只能用一些取巧的办法。

  这番感慨顿时引来一阵认同。

  “只是……我刚刚还在考虑,能不能把类似的思路用在其它型号上面,看来还是想简单了啊……”

  反正华夏空军的体量不小,能容得下足够多的子型号。

  毕竟他的进化历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相当离谱。

  这至少说明前者对此早就有心理准备。

  “DSI进气道虽然能降低一定的RCS,但是在总体设计没有系统性考虑低可探测性的前提下,光靠几个细节修正所带来的收益并不大,所以倒也不在乎这百分之几的变化。”

  要知道,虽然常浩南,包括跟他关系最近的人,比如丁高恒、杜义山等,对于这些事情已经有点麻木了,但其他人可还没有。

  好在,旁边的杨韦这时候给了个助攻。

  至于常浩南提出的那种改进思路,完全可以后面再说。

  “还有就是,在一些特定的电磁波入射角度下,涡流发生器会增大雷达反射面积,破坏隐身性能。”

  非要生拉硬拽的话,也说得过去。

  旁边另外一名副总设计师捋了捋自己灰白的头发:

  其余几人自然是一阵点头。

  “相对应地,低来流马赫数时,分离相对较小,涡流发生器阻力损失较为明显,表现在总压恢复系数上就是损失较大。”

  “其实……当时我就发现,如果把进气道的位置进一步往后修改,当到达机腹位置的时候,那么在来流速度超过因素之后,附面层就会非常不稳定,稍加干扰便会分离。”

  所谓特别,自然就是丑的委婉说法。

  必须承认,歼7F的设计,在外形上确实是欠考虑了一些。

  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滴水不漏。

  “所以,这个涡流发生器的设计,以及参数指标的选取就很重要,好在DSI进气道在低速下的总压恢复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