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8章 推倒重来的勇气(35)_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8章推倒重来的勇气(35)

  常浩南刚才下意识的吐槽自然引来了一阵好奇。

  “常博士之前见过类似的设计?”

  会议室来有人好奇地问道。

  “那倒是没有,只能算是有一定了解吧。”常浩南赶紧往回找补:

  “这种三段式缝翼,更适合用在法国人那种无尾大三角翼布局的战斗机上面,和后缘的两段式升降副翼共同作用,引导气流在翼根到垂尾之间形成涡流。”

  “但是咱们的歼8-2是常规布局,后面还有个水平尾翼,这个设计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反而平白无故增加了阻力和死重,效果不好是正常的,也难怪刚才杨总说这个设计太复杂。”

  听到这个判断之后,不少人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跟达索公司合作的时候是8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的中国航空工业只能说刚刚开始尝试着真正去“设计”而不仅仅是仿制一款战斗机,很多东西确实是一片空白,而1996年这时候好歹大家都有了些经验,自然能看出来这个方案的问题所在。

  杨奉畑站起身来到两个装着资料的箱子边上,非常熟练地从里面找出了一份相对新一点的设计文档递给常浩南:

  “复杂还是其次的,法国人撤走之后,我们也尝试过进行一些改进,只保留三段缝翼中靠机翼外侧的两段,再把结构改成普通的一段式,这样死重倒是下来了,但刚才说的副翼和襟翼之间的干扰问题还是没解决。”

  常浩南翻开了那份厚厚的文档,从上面标注着1990年的日期来看,应该就是杨奉畑所说的改进部分。

  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基本对于问题的所在有了判断。

  前缘缝翼的应用虽然历史悠久,但作为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的增升装置,飞机设计师们长期以来关注的点主要就是两个:缝翼的长度和缝翼的位置,而对于那条真正在发挥作用的“缝”,研究反而比较少。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90年代中期以前,确实没条件对于复杂流场进行过于精细的研究,大家只知道缝翼的基本原理,以及可以改善低速操纵性和大迎角性能的效果。

  又是半个小时过去,常浩南直接略过了计算设计部分,终于在最后的风洞试验数据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杨总,这个缝翼设计,我可以做!”

  他把设计文档合上,放回了资料箱中原来的位置,然后抬起头看向身边的杨奉畑:

  “不过,仅仅以咱们601所的条件恐怕还不行。”

  “601所的条件都不行?”

  旁边的柳明不由得瞪大了眼睛。

  “是的,从刚刚杨总拿出来的那份设计文档中,可以总结出缝翼设计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常浩南转身再次走到黑板前面,只不过这次他拿起了一支粉笔,然后把黑板翻转到了没有贴着东西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