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10章 千年辽彩_异国猎宝档案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想给李承一行人看见,所以才匆匆忙忙弄出这么个“车库藏室”。

  不过,这是人家的自由,即便看破,李承也指不出什么,只能说稍后交易时多施加点压力。

  对于藏品鉴定,高桥家没动手脚。车库卷闸门扬得高高的,阳光直射,库房内的灯光也全部打开,光照很好,如果拿不定主意还可以去车库门口细看。

  陶然多少懂一点收藏,跟在马崇峰身边学习,马崇峰主看陶瓷,庞国兴看字画古籍,张博葵看玉石和铜器。至于甲骨片,暂时没人动,稍后,三位老爷子再联合李承,四人“会诊”。

  何喜华啥也不懂,拿着文件包,跟在李承身边,亦步亦趋。

  陶瓷器数量最多,李承便来到马崇峰这一侧,眼前这件器物,学名叫做“十八合欢俑”。

  合欢俑,顾名思义,就是那个东西。

  后世不少专家认为,合欢俑这种物件,是旧石器时代的“且文化”的延续。“巨且”崇拜,就是生殖崇拜的代名词,全世界各个民族基本上都有“巨且崇拜”的历史。

  他们认为,合欢俑的最早起源,为“哈福文化遗址”中的泥塑烧制器。

  哈福文化遗址是发现于松花江水下沉积沙中的一片遗址,距今已有两万年,遗址中出土大量的泥塑烧制器,其中就有合欢状态烧制俑。

  当然,也有不少专家反驳,他们认为,合欢俑是礼制相对健全的一种婚嫁文化衍生品。

  这么说也有道理。

  因为合欢俑最通常的用处是作为“陪嫁品”,让出嫁的女儿,从这些合欢俑上学习男女之事,这显然是一种礼教文化的延伸。

  南北朝、隋唐,是合欢俑发展的高峰期,到了宋元明清时期,春宫画的出现,彻底取代合欢俑的教育功能,最终,这种艺术,逐渐走向没落。

  两种观点的对错与否不谈,只说合欢俑。

  正式命名为合欢俑的这种系列陶俑,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太原金胜村春秋赵氏大墓,就出土了九只合欢泥俑,姿势花样已经很多,明显是一个系列。

  相比陶俑,泥俑是黏土捏制,晾干上彩,不经过窑口烧制的一种俑。

  因而,那九只泥俑,保存状态不是很好,有几只在挖掘出来时,只能看到个大概,还有几只出现胳膊断裂、头颅遗失的状况,收藏价值不大。

  可是,眼前的这十八只三彩陶俑,则品相完好,毫厘毕现,男女之间的神色,惟妙惟肖,虽然俑体表的釉彩有所氧化,但瑕不掩瑜,依旧堪称绝品。

  两者之所以差距如此巨大,不仅仅是因为时间长短的区别,也不是陶俑与泥俑的区别,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存储环境的不同。

  要知道,永庆帝后陵寝,全部是大型石室结构,异常坚固,而北方雨水缺少,环境干燥,因而这些陵寝,即没有出现倒塌现象,更没有

  请收藏:https://m.wpxs.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